洋洋今年15岁了,这个年纪的孩子本该在校园里和同龄孩子一起学习、玩耍,他却每天待在家里玩手机、看电视,而且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8年!这不是太奇怪了吗?洋洋为什么不能上学呢?
这是个说来话长的故事:
多年前,洋洋也曾上过幼儿园,他很聪明,学会了很多英语单词;只是他有些调皮,不愿意上课,经常独自玩耍。
上小学后,洋洋仍然不喜欢在教室上课,经常不经老师允许就到室外去玩。
一次爸爸来接他的时候,发现他在教室外没上课,非常生气,当下就找老师理论。老师说管不了洋洋,如果不让他出去玩,他就会影响课堂纪律;校长建议洋洋退学。
爸爸一气之下就把洋洋领回了家,认为老师和校长都在欺负人。
就这样,洋洋开始了在家的生活。爸爸下地干活的时候,就给他烧好水,预备一袋方便面,让他自己看电视、玩手机。
在家时间长了,洋洋更不愿意上学了。一次爸爸尝试着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学校,他装病离开后就再也不肯回去,说学校像地狱一样没有自由。
孩子为什么离不开家?
洋洋爸爸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与洋洋妈妈结婚,因婚后两人性格不合,在洋洋9岁那年妈妈就离家出走了。爸爸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,把洋洋照顾得无微不至;因怕后妈对孩子不好,也回绝了亲朋好友给他介绍对象的提议。多年来,父子两人相依为命。
妈妈离开后,内心的不安全感让洋洋显得更加自闭,同时也更加依恋爸爸。
上学意味着与爸爸分离,这时,分离所带来的焦虑会让孩子重新体会到小时候与妈妈分离的痛苦,担心爸爸也会像妈妈一样一去不回。
所以,洋洋离不开家里那熟悉的环境,也离不开爸爸这唯一的亲人。
是孩子离不开家还是爸爸离不开孩子?
可是,分离焦虑其实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要面临的挑战,即便像洋洋这样幼年经历过妈妈离开的孩子,经过正确的心理引导,也是可以正常完成成长与独立的。
在洋洋离不开家这件事里,爸爸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?
妻子的离开也让洋洋爸爸内心感到自卑,对别人的态度异常敏感,一旦看到老师和校长“不管”孩子,就觉得孩子被欺负了,就倍感愤怒。
他觉得孩子特别弱小、特别需要被保护,实际上是他自己内心弱小感和自卑感的投射。为了使孩子不被欺负,他选择了长期把孩子“保护”在家里、拴在自己身边。
这样,爸爸的焦虑和担心得到了缓解;孩子却失去了探索和实践的机会,生活范围愈发狭窄,时间长了,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就使他再难适应新的环境。
洋洋爸爸用无微不至的照顾来证明,孩子没有一个好妈妈,但是有一个好爸爸。
其实就是在潜意识里告诉孩子:别人都是不可信任的,别人都对你不好,只有我对你最好;你不能离开我,离开我你就会生活在地狱里。
洋洋不仅准确接收到了来自爸爸的长期暗示,还用自己的人生去证明这个“真理”:我离不开爸爸,爸爸是对我最好的人。
父母之爱是指向分离
在心理学中,有一个说法叫“温柔一推”,意思是:在成长过程中,父母要有意识“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”,以便孩子更好地成长。
每个孩子在心理上都有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,父母应该更多支持孩子独立,因为独立就是成长的方向。
与养育者的分离处理得好坏,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和幸福。心灵的成长意味着孩子跟父母的空间距离、心理距离不断拉远,孩子的人格成长得越好,才越有能力远走高飞、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生活。
电视剧《小别离》中引用过一句话: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,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,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。父母真正成功的爱,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。
可是很多时候,父母往往会以爱为名,阻止孩子的分离,做出妨碍孩子心理成长的举动。比如文中的洋洋,多年的离群索居,已经让他在精神上产生一些问题,活在自己的世界,不愿跟人交流,更没有探索和学习的愿望。
洋洋的经历让人深思。
忍痛推开孩子,需要父母有巨大的勇气和智慧。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具备这种推开孩子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