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有那么一些优秀的人,在学习和工作上对自己要求极高,一刻不停地奔跑,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标杆,自己内心却一点都不快乐。我的来访者小丽就是这样一位。
小丽从读书的时候起就很努力,工作之后表现也很出色,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、领导眼中的好员工、父母眼中的好女儿……可她自己却一点都不快乐,仿佛一直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她前行。她不会享受生活,也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轻松、快乐,每当做点“没啥意义”的事情,就心生愧疚,觉得浪费时间;只有工作和学习的时候,心里才好受一点。每天战战兢兢地想着如何提高自己,小丽活得很累。
原来,小丽的父母从小就对她有很高的期待,她那些优秀都是被逼出来的。她并非真的多爱那些功课,而是内化了父母的要求,变着法儿地逼迫自己上进,才有了优异的成绩。时间长了,过惯了苦的日子, 小丽就不会轻松和快乐了。
阻碍小丽轻松的是内在不健康的高自尊。这种高自尊来源于伤害和恐惧,而非来源于本能的需要。
拥有健康自尊的人会本着享受过程、享受快乐的原则做事,不会那么在乎结果,也就不会过分焦虑。因为喜欢而自主自发地去做,看到一点点进步都会心生愉悦,都会觉得自己成功了、自己很棒。
相反,像小丽这样的人,一刻不敢停歇地奋斗,却鲜少能享受到成就感和快乐。身后总像有监工一样,即使看到了努力的成果,成就感和价值感也转瞬即逝,因为他们马上又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,为新的目标而焦虑。
这样的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?
在家庭中,焦虑的模式就像“遗传病”一样,来源于父母。我们需要回溯,父母是如何面对和解读生活中的窘境和压力的?对子女有高期待、高要求的父母,往往童年经历过困苦或创伤,因而面对生活战战兢兢、如临大敌;即便成长中阶段性的压力和困难已经过去,心理的创伤却没有得到修复,于是,他们会无意识地夸大困难、生产焦虑,并将焦虑转化为高期待传导给孩子。
作为具备反思能力的成年人,我们需要重新读解父母高期待背后的含义,并考虑在怎样的程度上去接受。当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跑,被一波又一波的焦虑淹没,也要想想,那些似乎非完成不可的目标,有哪些其实是属于父母的,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。
一些父母经常会说:“为了你我付出了……”“为了你我才……”听着这些话长大的孩子会产生很深的愧疚,觉得自己的出生是多余的,自己给父母带来了灾难,所以自己欠父母的、对父母犯了罪,只能牺牲自己去成全和补偿父母。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竭尽全力去实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,哪怕这超出了他的负担能力,令他疲惫痛苦不堪。
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,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幸福。
为别人做事和为自己做事,心劲儿不可能是一样的。迫于罪恶感的驱使而消耗自己,满足别人,这样的活法怎么能不累呢?做事之前的愿望不是属于自己的,做事之后评价和衡量愿望是否达成的人也不是自己,这样怎么会不痛苦呢?
小丽和很多像小丽一样的“好孩子”,就活在这样的疲累和痛苦中。只有卸掉父母的期待,看到自己的愿望,为自己而活,才能终结这样的痛苦。
人生不是一场苦役,我们活着,不是为了去补偿谁,而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幸福。需要看到,作为孩子,我们的出生和存在就给父母带来了快乐和价值,“孩子对父母负着罪、负着债”是谋杀幸福的谎言。
嗯,是时候转过这个弯儿了。